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亚洲精国精品99久9在线 | 免费_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

roc
菲芃新聞
feipeng NEWS
第十八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在日本舉辦
2024-10-16 10:55:24 行業動態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11月10-12日,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日本造園學會、韓國造景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在日本京都市成功舉辦。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新一代亞洲風景園林:傳統與創新”(Next Generation of Landscape from Asia: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來自中日韓三國的150余人參會。


微信圖片_20241016092218.png


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帶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園林綠化處處長趙亞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付彥榮、秘書處趙季瑩和高雅等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代表團成員出席了此次會議。


8b0cf30c029d3366e8fc3031f1102caf_b89d9469e8f744798a420a2c3ef52017.png


7b971fc4e1f030205608c3fcd9b1d068_e2c9ccd8d90e4ec39a7b48600e61a748.png

一、理事長會議


11月10日,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日本造園學會會長柳井重人(Shigeto Yana)、韓國造景學會會長金太京(Tae-Kyung Kim)及三國學會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理事長會議。中日韓三國就各自學會目前所做的工作和未來發展計劃等交換了意見,并就三國風景園林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進行了討論。


bcb2e0e4593194f25117cfd8fbb02300_95661c2a58c1404fa5564ce8dda81adb.png



二、開幕式


11月11日當地時間9:30,研討會在京都大學開幕。韓國造景學會會長金太京、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日本造園學會會長柳井重人分別致開幕辭。日本滋賀縣環境科學大學教授村上修一(Shuichi Murakami)主持。





金太京會長表示,舉辦中日韓風景園林研討會可以從彼此的經驗和技術中汲取靈感,通過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建立更加牢固緊密的聯系。未來,應減少對視覺景觀的重視程度,探索豐富文化景觀的方法,期待所有與會者的學術成果交流。



賈建中副理事長首先向日本造園學會精心籌備此次會議表示感謝,向中日韓三國與會嘉賓致以誠摯地問候。他表示,中日韓風景園林研討會在促進三國風景園林科技交往等方面一直都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未來需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新性發展三國的風景園林,期待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并肩推動風景園林的傳承與創新。


柳井重人會長對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和韓國造景學會會長金太京及與會嘉賓表示歡迎。他指出,將根植于東亞的文化傳統與各種創新相結合,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雖然各國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但經驗可以共享。希望通過中日韓三國學會之間合作,影響和吸引更多人共同參與和努力。



三、主旨報告




題目:溫故知新 Learning Wisdom for Advanced Design from the Millennium Capital City Kyoto

柴田昌三教授在主旨報告中提到,韓國和日本受到中國文化影響超過了一千五百年,中國的意識形態對東亞國家城市規劃產生了影響。“風水”是東亞的一個重要意識形態,京都是根據這種意識形態規劃的。報告介紹了京都庭院在各個時期的特點及其分布。他指出,不同國家游客對于欣賞日本庭院的關注點存在差異,差異性反映了他們生長環境的不同。京都擁有950個城市公園,面積平均830平方米。京都庭院設計的智慧,如解決夏季炎熱潮濕等技術對當今城市公園的建造有重要參考價值。日本的私家庭院中使用了許多本土植物,與公共場所公園和街道不同,豐富的物種保持了京都生物多樣性。他介紹在研究項目中,使用美國開發的i-Tree Eco模型評估了京都市行道樹的經濟價值,顯示包括固碳量、凈化空氣、減少徑流、生成氧氣、緩解健康等數據。柴田昌三教授最后指出,對于如今一些如“低影響開發”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等概念,要運用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西方的思想,溫故知新,傳承東亞傳統文化。



題目:From Nature in the City to a Natural City

王向榮教授在主旨報告中指出,在農耕文明時期,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是以建造園林的方式來規劃的,城市與山、水、耕地和諧共融。工業化以來,面對城市發展的各種環境問題,為了構建起人與自然本應具有的和諧關系,我們應該傳承歷史上城市建造的思想和經驗,將由各種工程建設主導的城市轉化為 “自然城市”。自然城市是緊湊之城,是集約利用土地,既能把更多的區域留給自然,又能實現城市在功能、規模和結構上緊湊高效的城市;自然城市是地域之城,是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氣候條件建造的城市;自然城市是生態之城,擁有將城市與區域連為一體的、結構完整且功能復合的自然生態網絡;自然城市是有機之城,是有生命的、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有機城市;自然城市是共享之城。城市的生態網絡也是社會生活網絡,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系統;自然城市是詩意之城,是在滿足城市綜合復雜功能的基礎上,尊重自然過程規劃和建設的城市,是將自然轉化為畫意并上升為詩境的城市。




題目:Next Generation of Landscape from Asia 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

金永敏教授在主旨報告中,提出對“傳統與創新”的看法。他認為,一個新的想法通過不斷重復逐漸成為了傳統,曾經稱之為傳統的實際也是過去的創新。因此傳統和創新看起來含義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他以16世紀中國傳統園林、18世紀英國園林、20世紀現代公園為例講解了不同時期園林風格,并介紹了他指導的中國留學生的一些研究項目,如研究如何在基于山脈、河流、鐵路和空間網絡與北京建設的關系。對于下一代如何理解自然,他認為自然城市就是要合理使用土地,將人的活動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此給更多物種生存的空間。自然城市的規劃和發展要遵循自然過程、完整的自然系統和技術標準。

報告結束后,三位主旨報告人進行了圓桌討論,圍繞會議主題和各自報告內容對話交流。圓桌討論由兵庫縣立大學博士新保奈穗美(Naomi Shimpo)主持。


5641606665b1c31ed58b66104d4f1c5b_89fcb6e5d0504c178fe08a09a254cb9a.png



四、專題報告


本次研討會設置有五個專題報告,報告主題分別為“歷史與文化”(History and Culture)、“風景園林技術”(Landscape Technology)、“規劃設計”(Planning and Design)、“風景園林生態”(Landscape Ecology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中日韓三國共15位風景園林學者作了報告交流。東南大學講師梁潔、福州大學副教授洪昕晨、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邵繼中、清華大學教授李樹華、天津大學副教授楊冬冬五位中國風景園林學者分別作報告交流。“風景園林技術” 、“信息技術”兩個主題的專題報告由海南大學副教授梁懷月主持。





梁潔講師報告題目為“古代東亞凈土園林空間原型的絲路傳播及在地嬗變”。古代造園技術伴隨佛經傳播沿絲綢之路流布,因地制宜演化出不同形態。凈土教經卷最早可轉譯為“池中島”的池面布局形式,在向東譯介與傳播過程中在中國洛陽地區、日本凈土庭園中、中國江南地區落地為不同的布局類型。其成因原型最早在加德滿都史前神話中代表著動蕩的水面上升起島嶼;公元6世紀該空間原型經絲綢之路傳播至洛陽,促成以臺地為地形要素的宮苑布局形成;9-12世紀日本凈土庭園的布局方式和建造細節因火山地質和地貌而發生改變;16-17世紀中國江南地區流行凈土信仰并建造有相關園林,主要表現為長堤分塘、堤上建筑。





洪昕晨副教授報告題目為“城市綠地形態對噪聲投訴空間分布的影響”。他指出,城市噪聲對公共健康的影響逐漸受到城市居民的關注,包括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在寧靜城市的需求背景下,城市綠地如何影響噪聲污染和聲景感受,是建成環境研究需要關注的議題。他的報告圍繞街區尺度和公園尺度進行了研究。第一個案例分析了噪聲的空間分布特征,他探討了城市綠地形態指標與噪聲空間分布之間的關系。第二個案例,他探索了聲景多要素的時空變化,并通過聲景圖的優化找到了聲景要素的平衡點和區間。研究結果可為寧靜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參考。



邵繼中教授報告題目為“城市更新背景下藍綠空間的立體利用”。他指出,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與城市藍綠空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國家生態文明改革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構建城市藍綠空間立體利用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報告以武漢市漢陽區墨湖地區藍綠空間現狀和昆山軌道交通S1沿線的城市更新為例,從“城市空間立體利用”出發,加強城市藍綠空間與人居環境的連通性,形成開放連續的城市藍綠空間立體格局,促進生態、景觀、文化功能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清華大學教授李樹華作報告交流


李樹華教授報告題目為“人類“綠色基因”假說(Human“Green-Gene”Hypothesis):核心內容、科學佐證與實踐意義”。首先,對人類“綠色基因”的形成進行探討,包括人類(動物)與植物共同維持大氣中碳氧平衡、人體功能中存在植物性功能等方面。基于此,提出人類“綠色基因”假說及其核心內容,并結合實證研究對該假說進行科學佐證。宏觀研究表明物種豐富度與心理健康的正相關關系;虛擬現實實驗發現草地和樹木均能有效減少應激;眼動實驗表明高自然關聯性的人更傾向于注視自然元素;高生物多樣性環境更有助于應激恢復。以上研究表明了人類與植物間的內在聯系,為“綠色基因”假說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該假說從整體和發展的角度解釋了人類與植物之間的關系,為園藝療法、園林康養和森林康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楊冬冬副教授報告題目為“河流再野化保護修復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她介紹了在2019年3月,聯合國大會宣布了2021-2030年為聯合國生態系統修復的十年,為了應對生態危機,“再野化”作為近年來新興的生態保護修復方法,成為國際自然保護和生態修復的一種新理念和新途徑。河流再野化強調動態修復過程,具有突出的自主性、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目前國內外的河流再野化研究和實踐均處于起步階段,缺少足夠的科學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河流再野化研究中應用的適用性,再基于大數據分別從再野化河流特征因子提取和再野化河流空間形態推演兩個方面,對河流再野化保護修復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模式和路徑進行論述。








五、墻報交流


墻報交流環節中共有54篇論文進行了展示交流,其中,中國有10篇論文參加,分別來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北京農學院、海南大學等單位。







六、學生實踐考察


本次研討會另設學生實踐考察項目,項目從主題到線路規劃等內容全程由日本高校的30名學生組織策劃,其中包括8名中國在日留學生。線路共為6條,主題分別為“京都的生物多樣性:山與城之間的聯系”(Biodiversity in Kyoto Cit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untains and Cities)、“京都水道:水如何影響京都的文化、歷史和演變”(Kyoto Waterways: How water influenced Kyoto’s culture, history and evolution)、“Rakusai地區:體驗城市與自然環境、建筑與風景園林的和諧”(Rakusai Area: Experience the Harmony of Urb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建筑與風景園林”(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日本園林交流之旅”(Japanese Garden Discussion Tour )和“從故事中閱讀京都的日常生活風景園林”(Landscape of Kyoto’s Daily Life reading from the Stories)

項目當天,共有47名來自中日韓的學生參與考察。此項目旨在提高風景園林青年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促進中日韓同學之間的交流。考察成果也在閉幕式上進行了介紹和展示,各組負責人分享了參加考察的體會和心得。










七、閉幕式


11月12日下午,第十八屆中日韓風景園林研討會成功閉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日本造園學會會長柳井重人、韓國造景學會會長金太京分別作閉幕總結。

賈建中副理事長在閉幕總結中表示,本次研討會延續了中日韓三國風景園林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的優秀傳統,必將對推動三國風景園林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本次會議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了傳承和創新的必要性,也是新一代風景園林人必須要面對的現實。中國風景園林倡導“守正創新”,就是在傳統園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充分研究本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出既符合當代發展需要,又具有本國特點的風景園林理論和實踐作品。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勉和討論。期待參加在韓國召開的下一屆中日韓三國風景園林研討會,繼續推進中日韓三國的風景園林事業發展和學術交流。





#山東園林景觀設計公司#濟南園林景觀設計公司#山東庭院景觀設計公司#濟南庭院景觀設計#山東花園庭院景觀設計#濟南園林設計公司##濟南庭院園林設計#濟南園林設計公司#濟南庭院花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