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2021年10月23日,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CHSLA)、日本造園學會(JILA)和韓國造景學會(KILA)共同主辦,《中國園林》雜志社和《風景園林》雜志社協辦的第十七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于北京順利召開!
研討會主題為“自然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會上,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分別圍繞“融合文化與自然——風景與理想生活”、“鄉村景觀與傳統智慧”、“自然的文化性——景觀作為文化棲息地”3個專題為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本屆研討會受當前疫情影響,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為大家呈現,百余人相聚北京研討會現場聆聽了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
會議現場
開幕致辭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陳重先生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陳重先生在致辭中感謝了日本造園學會、韓國造景學會和所有與會人員對本次大會召開所給予的理解和支持。陳重理事長表示研討會在促進民間科技國際交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及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健康美好的生活成為大家共通的愿景,也是各國開展專業領域交流的基礎。本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正是體現了三國的風景園林工作者有著開放、信任與合作的精神,通過加強交流與協作,我們能更好地面對全球性發展難題和挑戰。此次會議中日韓的專家們將共同圍繞“自然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的主題開展演講和討論,將為我們在后續的理論研究和日常實踐中,營建更安全健康、詩意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不同的社會群體創造美好生活而提供寶貴的學術理論成果。最后,陳重理事長寄望此次會議對所有與會的同仁們在今后的專業工作和學習道路上有所啟發和幫助。
日本造園學學會會長小野良平先生
日本造園學學會會長小野良平先生在致辭中首先表達了對中韓兩國同仁的感謝,他認為此次會議成為三國交流非常重要的平臺,眾多專家線上線下共聚一堂,意義深遠,希望在兩年后的第十八屆大會上與更多同仁相聚在日本美麗的秋季。
韓國造景學會會長趙耕真先生
韓國造景學會會長趙耕真先生在致辭中強調了生態保護問題的重要性。趙耕真會長認為在后疫情時代以及疫情大流行時代,面臨生態文明轉換的時代,我們要更加深刻認識到自然環境的必要性,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要共存,更需要保護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造景以及造園領域的專家學者們責無旁貸,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宣傳,讓廣大市民以及各個國家都能重視造景造園的重要性,也非常期待通過此次研討會上深入的交流,推動中日韓三國造景造園發展。
主持人: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教授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風景園林》雜志主編鄭曦教授擔任本次會議開幕及主題報告環節的主持人。鄭曦教授表示在新冠疫情帶來的交流隔閡下,中日韓三國風景園林學者克服諸多困難相聚于此,共同研討“自然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會議舉辦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溝通交流意義。鄭曦教授表示,中日韓三國文化景觀的共性特征是促成我們開展學術研討、進行聯合研究的重要基礎,并以中日韓三國的“八景”文化、作為遺產保護對象的中日韓國土景觀所蘊含的相似“人地互動關系”為實例,進一步闡釋中日韓三國文化景觀具有的共性。最后,鄭曦教授通過中日韓三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杭州的西湖、日本岐阜的白川鄉、韓國首爾的昌德宮所表達的對理想人居的追求與向往來契合今天研討會的三個專題,并表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意棲居是全球的共識,相信圍繞會議主題,拓展彼此研究視野,收獲更多學術共識。
主題報告
韓國造景學會副會長金泰京教授
演講題目: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鏡浦湖
韓國造景學會的副會長金泰京教授從構筑鏡浦湖堤壩的工事切入,從水澇的問題談到自然景觀保護的問題,從“勝景”到“景觀”,結合歷史的圖象、詩歌繪畫資料,聚焦在歷史上的鏡湖勝景地區七個亭子與鏡浦湖之間的密切關系,用無人機等現代分析手法進行三維模擬,全方位展現了歷史上關東八景地區中的鏡浦湖勝景,并引發了人們對自然遺產的修復方法的思考。
日本造園學學會會長小野良平教授
演講題目:景觀是影響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日本造園學會會長、立教大學小野良平教授聚集中西方視野,從浮世繪到農耕時期,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引入文化的景觀視角和LCA景觀評估的特征的體系,發掘人與自然的關系,引發聽眾對自然與社會、自然與文化之間關系的思考。通過分析日本東部延壽縣宮古市及日本西部的鳥曲縣大山的居住地選址事例,闡釋了人們親身體驗才可以理解自己周圍的自然環境。通過這樣的理解,人們和各種各樣的土地產生連接,基于精神意義,形成了日常生活和信仰,形成土地風景景觀。他強調風景并不是作為結果的景觀,而是產生生活和文化的基礎,是具有文化價值的景觀。最后小野良平教授通過展示日本造園學會對風景的多樣性評估工作,讓所有的聽眾對遺產產生更為深刻、立體的認識,希望和中國、韓國,以及整個東亞共同努力,讓遺產名錄制作工作更為詳實、更具意義。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李雄教授
演講題目:新時代風景園林與美好生活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李雄教授以前沿的視角,從人類面臨的氣候問題談到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風景園林的使命,將風景園林行業和全球、國家層面的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北京二道綠隔區域郊野公園環帶、成都東部新區規劃、北京通風廊道體系規劃、石家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遷安海綿城市建設、山東煙臺郊野公園、滄州大運河等眾多實踐案例講解風景園林的作為,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3個路徑:生態系統的重構與生物多樣性;綠色空間體系和清潔環境;綠色綜合體與人類福祉。李雄教授希望通過東亞地區國家共同努力,共同承擔包括碳中和、碳達峰等碳匯問題在內的風景園林的更多使命。
第一專題報告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常務理事王向榮教授
演講題目:文化的自然——中國歷史上的陂塘系統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林業大學王向榮教授提到中國陂塘系統是中國人土地利用非常典型的方式,并從4個方面內容展開演講。1)陂塘系統建設的初衷: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陂塘是古代用來收集山上的雨水來防洪的一個水庫,同時在旱季的時候為農業灌溉,可以說陂塘系統是支撐中國農業發展的水利工程類型之一,也是城市重要的環境支撐系統。2)陂塘與城市的空間關系:通過分析西漢時期、六朝時期等都城內外的水系統,揭示了陂塘結構因地制宜地適應所在的區域環境,形成多種靈活的城-湖空間格局;3)陂塘與城市的風景:通過分析濟南城市和大明湖之間的關系,清代北京昆明湖(池)與北京城水系以及歷史上杭州西湖的梳理過程,可以發現陂塘系統在歷代梳理與人文韜養下,逐漸演變成城市中的詩畫般的風景;4)陂塘風景的保護與修復:通過講解西湖的綜合保護工程、湘湖新城規劃和諸暨市高湖規劃項目,闡明陂塘風景在當代城市中依然具有綜合價值,應對其結構及其風景進行保護與修復。
韓國造景學會執委會成員樸喜晟研究員
演講題目:關于朝鮮王陵皇家陵墓的景觀
韓國造景學會執委會成員、首爾市立大學首爾研究所樸喜晟研究員簡要介紹了朝鮮王陵的獨特景觀特征,隨后談到朝鮮王陵在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在法制、管理體制、緩沖區域管理、旅游等方面發生的變化和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市民很好的反饋。樸喜晟研究員認為朝鮮王陵作為世界遺產、朝鮮的理想景觀和現代人日常生活產生關聯,并且得到了繼承,和過去相比哲學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景觀固有的認同感產生了共鳴,是我們未來應該傳承的價值。最后,樸喜晟研究員呼吁政府和社區社會都應該共同參與,產生更多共鳴,進而推動文物保護工作。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研究生院武田史朗教授
演講題目:重新建立文化與自然的關系第三景,關于理想生活
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研究生院武田史郎教授首先談到空間和場所等詞匯在不同文化語境和語言下的表達方式,隨后引用四個象限來劃分人們所生存的景觀,來說明我們在不同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無形的文化遺產也是如此,接觸的點不同,看到的整體也是不同的,我們站在群山之中,只能看到眼前這幅場景,很難掌握整體的狀況。武田史郎教授還提出在宇宙熵增定理下,人們如何付出努力,保持住城市景觀或文化遺產。武田史郎教授還希望我們對周圍的景觀以及對于無形文化遺產有更為完整的認識,重新思考功能性主導之下的景觀設計,思考如何去轉換思想,如何建立一個新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非常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園林哲學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夠超越領域之間文化之間的差異,共同擁有某一種價值。最后,武田史郎教授通過介紹秀學院離宮和雄野奈治大社兩個文化遺產,希望能引發聽眾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不同角度的思考。
主持人:韓國造景學會執委會成員鄭海俊教授
第二專題報告
南九州大學環境園藝學部平岡直樹教授
演講題目:關于日本宮崎縣涉及御代道河的“城鎮及河流開發計劃”
南九州大學環境園藝學部景觀設計學平罔直樹教授以自己所生活城市大淀川作為案例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闡釋了日本宮崎縣如何踐行河流城市資源制度,以目標為導向,同時兼顧了硬性方面和軟性方面管理,將多個部門結合在一起,和市民理想生活結合,更好地利用自然風景以及資源并發揮當地特色,讓城市變得更加富足,讓城市具有旅游和觀光方面的價值。最后,平罔直樹教授希望大家能夠重新關注親水的地方,能夠回歸到人與自然交界的地方去。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韓鋒教授
演講題目:鄉村景觀價值及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韓鋒教授從鄉村景觀的遺產價值認知談起,從1992年聯合國設立了世界遺產景觀專門的類別的背景講起,講解ICOMOS關于鄉村景觀遺產的準則。隨后以鮑家屯農業景觀、黃山翡翠谷景區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為例,闡釋鄉村景觀的傳統智慧。最后,韓鋒教授通過解析鄉村景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實踐中的介入性示范案例,來說明鄉村景觀的適應性管理方法。通過解析“世界遺產數字化保護全球競賽”二等獎作品,韓鋒教授希望可通過利益相關者透視鄉村的文化,用他們的眼睛來看自然,看他們的文化,看他們的鄉村,幫助游客認識文化遺產。
祥明大學研究生院環境景觀系研究生崔富勛先生
演講題目:妨礙鄉村景觀的農業廢棄物露天焚燒對空氣環境的影響
祥明大學研究生院環境景觀系研究生崔富勛先生首先介紹了對農業廢棄物建立分類體系的必要性,以及農業垃圾對農業景觀和環境的影響。隨后崔富勛先生從環境角度分析,將農業廢棄物分成八類,利用實驗對比不同農業垃圾的燃燒時間、各類排放氣體的濃度情況等,進而分析了農業垃圾放置和焚燒問題對于環境引發的負面影響。
主持人: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鄭曉笛副教授
第三專題報告
韓國造景學會執委會成員孫鏞勛教授
演講題目:Instagram照片展示對城市自然的欣賞
韓國造景學會執委會成員、首爾國立大學環境研究研究生院孫鏞勛教授認為每個人對環境的理解和需求是不一樣的,通過對普通人進行采訪這種居民評價的模式,通過社交媒體,專家評估以及個人評估再加上社交媒體評估結合的方式,可以得出更加客觀、更加準確的環境評估結果。孫鏞勛教授以劍橋大學為例,通過提取社交媒體網絡上的相關照片、點評文章等信息,提煉關鍵詞,進行分類主題分析,了解到人們在劍橋地區如何融入自然,最終發現劍橋地區融入自然景觀的程度很高,城市居民在自家院內也種有自己的菜地,也融為自然的一體。
日本大學景觀科學研究員藤崎健一郎先生
演講題目:“Lǐ hòu”或“一里冢”作為里程地標的歷史研究
日本大學景觀科學研究員藤崎健一郎先生從中國和日本對“Lǐ hòu”或“一里冢”的歷史記載展開,闡釋一里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最后總結道:“Lǐ hòu”發祥于中國的古都長安,后傳到了周圍的國家,它不僅是作為路標或者標識距離的標識,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層面上的景觀資產,如果放任不管就會有更多的“一里冢”被損壞,甚至有消失的危險,藤崎健一郎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Lǐ hòu”關注“一里冢”的存在,并且參與到保護和復原工作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科帶頭人劉暉教授
演講題目:“因山而成”的西北風景營建思想與形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科帶頭人劉暉教授從“風景營建:時空中的意義”、“地景文化圈:大山大川的化育”和“風景營建范式:人工營建與山川形勢同構”三個方面展開,闡釋“因山而成”的西北風景營建思想與形式,最后得出三個重要結論:首先,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孕育的風景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性、文化輝煌的歷史階段性和東方審美思想的世界性等三個特征;其次,歷史中風景實踐活動依托大山大川化育而成,孕育了形勝思想,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區域景觀體系,根據歷史風景營建譜系研究劃分了23個地景文化圈;第三,風景營建實踐類型多樣,不僅傳統的皇家宮苑和形勝,其他人工工程依然具有山川形勢同構的地景空間特征,以及人本思想、家國情懷下的雄渾、景仰的審美特征。不僅文化思想方面的意義重大,其潛在的生態價值不容忽視。
主持人:日本造園學會飯田義彥副教授
線上嘉賓合影
頒獎典禮和閉幕式
為促進中日韓大學生之間專業學習交流,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日本造園學會和韓國造景學會聯合舉辦了三國大學生風景園林設計競賽,競賽主題為“生活在遺產之中——城市河流自然與文化的風景價值”。競賽反響熱烈,組委會共收到325份參賽作品,經過初評和終評專家嚴格評選,共有18份參賽作品脫穎而出,誕生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4名,提名獎10名,入圍獎1名,最佳人氣獎1名。
本次競賽的頒獎典禮在研討會的最后隆重舉辦,金獎、銀獎和銅獎獲獎者依次上臺領獎。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陳重理事長為來自安徽建筑大學的金獎獲獎團隊頒獎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韓鋒教授為來自日本千葉大學和浙江農林大學的兩支銀獎獲獎團隊頒獎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賈建中秘書長為來自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的四支銅獎獲獎團隊頒獎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鄭曉笛副教授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鄭曉笛副教授作總結發言。鄭曉笛副教授表示,本屆研討會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未能與日韓專家線下相聚,但我們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比較成功地進行了有啟發、有深度的學術交流。研討會從主題報告到三個分專題的討論都圍繞著大會的主題:自然文化遺產與美好生活,每位學者聚焦在風景園林專題下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尺度,雖然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探討,但都是在為當今新時代背景下的風景園林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新的景觀建設來貢獻各個國家的智慧。最后,鄭曉笛副教授表示中日韓學術研討會能夠堅持十七屆非常不容易,希望學術交流能夠繼續開展下去,并產生更加深遠廣泛的影響,并對下一屆由日本造園學會舉辦的第十八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表達了美好的祝愿和期盼,最后鄭曉笛副教授宣布第十七屆中日韓風景園林學術研討會閉幕。
#濟南庭院景觀設計#濟南庭院園林設計#濟南景觀園林設計#山東花園庭院景觀設計#濟南景觀規劃設計公司#山東花園庭院景觀設計#山東庭院景觀設計公司#濟南園區設計公司#濟南園林景觀設計公司#山東園林景觀設計公司#濟南園林設計公司